U8国际官网 U8guojiguanwang 分类>>
U8国际- U8国际官方网站- APP下载阿里巴巴诅咒
U8国际,u8国际官方网站,u8国际网站,u8国际网址,u8国际链接,U8国际APP下载
先从大家最为熟悉的软银投资阿里巴巴说起。1981年,孙正义创建了软银Softbank。但软银到底是什么,按照孙正义的说法,既不是一家银行,也不是一家软件公司,而是日益复杂的投资平台。软银真正与上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泡沫搭上关系是1995年作为早期投资人投资雅虎。现在大家对雅虎已经很少关注,可是在九十年代中期雅虎是互联网最热的股票,既是最常用的搜索引擎——那时候谷歌还没有创建——更是主要的门户网站。孙正义因为投资雅虎成功而一战成名,但他真正成为互联网投资大佬,还要等到1999年投资阿里巴巴。
1999年,孙正义将目光投射到中国这个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新兴市场。作为全球互联网硬件网络供应商领头羊思科的董事,他能看到思科的业务正在全球快速发展,而中国则是其中最快的市场。这让他很清楚,中国互联网正在爆炸增长的前夜,他需要布局。于是孙正义让投行安排他会见在中国与互联网相关的创投企业,这也让他第一次有机会见到马云。恰如他一以贯之的投资策略,关注大趋势,关注创始人。见到马云后不久,孙正义就表示愿意投资阿里4000万美元,换取49%的股份。马云并没有准备好让渡如此多的股份,但在后续的接触中,双方很快达成协议,软银向阿里投资2000万美元,占股30%。
很难想象,1999年孙正义对阿里的这笔投资是软银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一笔投资,收益超过1000倍,有人甚至计算总收益超3000倍。幸运的投资总是双刃剑。它推着孙正义不断去寻找下一个阿里巴巴,却总是落空。如果不能复制阿里巴巴的成功,孙正义也很难向世人证明是自己敏锐的投资嗅觉和前瞻,而不是运气,奠定了软银的成功。换句话说,孙正义投资阿里巴巴的成功反而成了他这辈子逃不脱的诅咒,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后面会解读。
回到投资阿里,其实后续还有一系列动作,而且与雅虎也很有关系,我们还是要梳理一下。2000年代初,阿里与eBay在国内市场正面竞争,创建淘宝,软银也最终投资淘宝,对阿里整体投资超过1亿美元。孙正义给到马云的不仅仅是资金,也有消费者洞察,因为软银在日本投资了移动电话网络和光纤网络,也非常善于做市场营销,孙正义更是把优衣库的创始人柳井正请入软银的董事会,因为优衣库对消费者需求及趋势有着深刻的洞察。这些都令孙正义有机会在理解消费者心理和如何运作在线交易市场两方面给初创的阿里以建议。
当然,锁定软银与阿里深度捆绑的是2005年孙正义撮合雅虎与阿里的合作。这个合作说起来也比较复杂:雅虎向阿里投资10亿美元,拥有阿里40%的股权,同时将雅虎中国交由阿里来管理。软银在这一过程中出让部分股份,收获3.6亿美元现金,但加上它交叉持股雅虎,软银仍然控制阿里30%股权。交易结束之后,雅虎创始人杨致远对孙正义说:我们成了你的提款机。但阿里在此后10年的快速发展给软银和杨致远都带来了超乎想象的回报。孙正义在雅虎和阿里的两笔投资中已经展现了他一以贯之的投资哲学。我认为可以总结成三点:
第一,他远比竞争对手更早地预见了互联网带来的数字革命,而且敢于大胆下注。雅虎代表了互联网最早期的初创公司,而阿里则是中国互联网新锐的代表。
第二,在明确了风口之后,他很少花时间去探讨价格。这与成熟市场的投资原则大相径庭。巴菲特投资的精髓是挖掘被低估的蓝筹股,核心是价值被低估。相比之下,孙正义的投资哲学则是抓住市场上潜在的成长股,不论价格。增长潜力是孙正义的信念之所在,相反短期利润和亏损都是一种干扰。他的逻辑是,踩准了风口之后,任何在风口内的公司都很便宜。关键是你对风口的判断是否正确。早期投资,价格并不重要,因为长期回看,这些公司的估值会爆炸式增长。所以虽然在短期孙正义对许多资产看上去都是出价过高,但很多时候最终都被认为眼光正确而获利。孙正义第一次见马云就开出4000万美元的投资就是最好的例证。
第三,发现了一个好的标的,不论用什么手段都要投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收购雅虎就是一个例子。1995年4月,雅虎进行A轮融资,由红杉资本领投200万美元,孙正义错过了。之后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红杉的投资人和雅虎创始人杨致远表示希望投资,同时威胁说如果不让软银投资雅虎,他就会投资雅虎当时在搜索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Excite。红杉和杨致远都架不住孙正义这种软硬兼施的战术,最终让软银在11月30日以雅虎的B轮融资的领投方参与投资了480万美元。
这一战术在2018年软银投资优步时再次出现。为了表示投资优步势在必得,孙正义威胁说如果不让软银投资,那他会立刻转投优步的直接竞争对手Lyft。当时有人就问优步的CEO达拉・科斯罗萨西,为什么接受软银的投资?科斯罗萨西的回答也很经典:我知道孙正义的钱是火箭燃料,很烫手,他对增长有着不懈的追求,但我宁愿这笔钱是我的燃料,也不愿它成为射杀我的炮火。孙正义的这三点投资哲学,帮助他斩获了雅虎和阿里这两个异常成功的投资案例。进入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App大发展的2010年代,孙正义的投资规则也进入了泡沫期,他成了移动互联网泡沫最大的始作俑者,成了推动许多创业公司野蛮生长的军火商,而最为知名的例子莫过于他对WeWork的投资。
把时间拉回到2016年12月的一天,孙正义在纽约特朗普大楼拜访了当选总统特朗普,然后马不停蹄抽空第一次去了WeWork的总部。WeWork的创始人纽曼为孙正义准备了两个小时的参访行程,不过以孙正义的风格,每个投资项目最多看15分钟。果不其然,孙正义让纽曼等了很久,两小时的会议被压缩到了12分钟。纽曼特别强调WeWork的高科技风格,展示了一些高科技的想法,但在软银的随同人员看来,WeWork还是与高科技不沾边。之后孙正义邀请纽曼一起上车继续聊,纽曼的白色迈巴赫跟在后面。在车上,孙正义让纽曼把宣传材料放在一边,然后直接在iPad上起草了软银向WeWork投资40多亿美元的备忘录。
这之后,两个人在iPad上草签备忘录的打印版从WeWork高管中流出,成为坊间流传的奇谈。显然,在2016年末的纽约,孙正义在纽曼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孙正义成立1000亿美元规模的愿景基金,其中450亿美元来自沙特王储MBS。有报道说,孙正义和MBS见面只花了一个小时就敲定了投资450亿美元的协定。孙正义看了报道之后,立即纠正说:我搞定MBS哪需要一个小时,就花了45分钟,换句线亿美元。同样,纽曼也对外宣称,自己搞定40亿美元孙正义的投资,也没用超过一小时,就半个多小时的光景,每分钟也融到了1亿美元的巨款。
从这个案例中不难看出那个泡沫时代的浮夸。孙正义仍然坚持自己的投资原则:看好产业、不在乎出高价,而且他很容易对这些富有远见的创始人一见倾心。所不同的是,他对增长的需求已经演化成了激进的唯增长论,相信只要愿意烧钱,就能创造奇迹。孙正义当时的绰号,资深的阿里人说是“翻十倍”,因为他习惯鼓励创始人在公司的发展目标后面再加上一个零。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孙正义问纽曼:“在一场争斗中,是聪明人会赢,还是疯狂的人赢?”“疯狂的人。”纽曼回答说。“你答对了。”孙正义接着说,“不过,”他语调中透露出一丝担心,“你还不够疯狂。”事实是,孙正义大手笔投资助长了纽曼的自满与自大,也推动了WeWork的无序扩张,最终2019年WeWork上市流产,纽曼被废黜,孙正义40亿美元的投资几乎是打了水漂,成为软银投资历史上最大一笔损失。
现在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孙正义总是跳不出阿里巴巴诅咒?作者巴伯的解释是,因为投阿里是无心插柳,是完全贯彻孙正义最初的投资哲学:看准即将爆发的一个行业,然后投资其中几家领先的公司,而不是下注某个特定的创始人。1999年除了阿里巴巴之外,投行介绍给孙正义的其他几家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他都投资了。像1999年中国这样双重爆发的市场:一个十亿人的洲际经济体持续十几年保持双位数地增长,同时在互联网领域快速成长,在短得多的时间内做到与欧美齐头并进,这样的历史几乎难以复制。
另一个原因跟孙正义构建一个庞大的投资帝国有关。无论是投资雅虎的480万美元,还是最初投资阿里的2000万美元,都算是早期,成长期之前的风险投资,当雅虎和阿里在此后进入快速增长期之后,自然能收获无与伦比的回报。但到了2010年代,孙正义可以操控的资金量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很少再可能去关注1亿美元以下的投资标的,很多企业已经进入成长的后期,可以选择的标的也要少很多。尤其是孙正义引发了一场VC/PE行业的大地震,其他竞争对手也都有类似的阿里巴巴诅咒,谁都想复制当年投中谷歌、Facebook的经验,每家机构都深陷FOMO(Fear of missing out,担心自己没搭上下一班车)。竞争激烈,融资水涨船高,好机会也就更少了。
简单小结一下孙正义早期和近期投资逻辑的变化:早期他在投资雅虎和阿里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源于比别人更清晰地看到互联网爆炸的潜力,敢于下注创新企业,并不计较估值,而是相信长期增长的结果。这种投资理念到了2010年代,随着孙正义可以撬动的资金量呈几何级增长,反而变质了。追求增长变成了烧钱谋求增长,孙正义的软银成为创投企业野蛮生长的军火供应商,下注行业变成了下注孙正义和自己一样疯狂的创业者,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那是不是孙正义的投资模式就落伍了呢?我认为并不是。之前提到2016年孙正义在特朗普第一次竞选总统胜利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到特朗普大厦拜码头。两人会晤之后面对媒体,孙正义宣布将对美国投资500亿美元,创造5万个工作岗位。而8年之后,孙正义又来到了号称冬季白宫的海湖庄园拜码头,承诺未来4年投资1000亿美元,创造10万个工作机会。特朗普第二次就职的第二天,他也很快和OpenAI的创始人奥特曼以及甲骨文老板一起在白宫宣布星际之门(Stargate)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初始投资1000亿美元。
潮起潮落,但孙正义对面向未来投资的热情一点也不减,夸下的海口更是与日俱增。为什么能做到?这就需要我们去理解孙正义成功的本质:作者巴伯把他的这一本质定位为中间人,或者说得庸俗一点,掮客,多方面的掮客。